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译:“道“字,由“首+行”组合而成,表示人行走的路,需要用头脑分析清楚,才能判断准确方向,安全的路径。
”可“字,由一张祭台和一个人张开的口组成,表示向上天祈祷,请求给予启示。
第1句:每一个人、每个群体,都有权利向上天祈祷,祈求给予方向性目标”道“的指引与启示,但是,因为都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特定的利益立场,都只能代表短暂、狭隘的私人之道,而不是永恒的公道、天道。如:不同的宗教,会令信教者产生不同立场。
第2句: 世界万物本身并没有名称,只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每一个人、每个群体赋予它的特定名称,都只是方便私性认知而产生主观认定,并不是世间万物恒定不变的名称。如自然界中树木,汉字符号为树,而英文符号为tree,二者都不是自然界树的恒定名称。 而世界万物有了名称之后,方便了人们分类记忆,分解组合,从此就有发明创造更多的新生事物。
人生启示:一个人对外界”人、事、物“的认知和判断,都带有主观片面的色彩,具有局限性,正因为保持如此认知,人们就应该保持客观、谦虚、多闻,少下决断性的临时主意、决策,减少犯主观错误的几率!比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引申一下,在生活中,在不同的人眼中,你的为人,也必然是不同的。这样,你的心态就会很客观,宠辱不惊,保持自然本真的存在。也不会因为他人否定你而产生不痛快,因为,你内心清楚,自己和别人一样,认知也必然存在偏面性,不必过于执着于”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第3句:恒(常)无欲、有欲:以无为来观察世间的奥妙(运行规则),以有为来观察世间的规则是如何运行的。徼,意为巡查,表示仔细分析。
打个比方 :一杯清水, 你滴一滴墨水下去,无欲就是不去动它,观察它是如何自然扩散变化。你用手指一划动,想去引导时,则为有欲,就观察它如何与你的有欲的行为产生作用。
之所以用墨水而喻,因为在清水里便于你观察,其实水也是在动的 不过是颜色透明一致你看不到而已 道也是一样在动。人本由道而演化,万物皆来源于道,人与万物本来就于道中 所以格外难见道
人生启示:一个人遇到问题时,先”冷静下来,仔细观察“,才能跳出问题现象来分析本质,让自己从上帝的视角来审视,暂时去除“个人私欲”,即“无欲”,公平公正,以最高的天道来遵循或评判“有欲”的现象。
比如,一个人痴迷于打游戏,荒废学业(有欲的现象),从天道视角来审视,学业才是人生的正道,游戏只是暂时小道,“观其眇、观其徼”,故此,打游戏是有局限的可道、可名,不是恒道、恒名。反之,追求学业,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之道,永恒之名!
第4句:可道-恒道,无名-有名,无欲-有欲,二者同出而异名。
比如,一位学生(可道),也能是一个子女、一个兄妹、朋友、球员等(有名),他渴望上大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有欲),但是,他是自然界动物的一员(无名),人类于天道而言,生存本质就是动物般的生存(恒道、无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味着天地和圣人对待万物和百姓都是一视同仁的,不会特别优待或偏爱某一部分。
修身之用:
第一层 :认识论,世界的“不可知”论,人对世界的认识永远是某一层面的,如果只通过读点书,听到一些话,就自以为是,就简单判断“世界是可知论”,绝对犯了狭隘的主观错误!
第二层:“修齐治平”方面:
这就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保持谦虚的状态,才是符合客观真理的。无论是对人事物,要防止自己或者外界,出现“无知狂妄的全知者,即真理掌握者!”真正的智者,知道自己的无知。这称为“自知者明!”
如此正确心态,就不会偏执于某一论调,误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
第三层:虽然老天不看重人,但是,身为主体的人,必须自重!但也没必要过于自恋,也必要过于迷信外在人事物,因为,人人都只是天道系统中的一个小分子!既没有那么伟大,也没有那么渺小!
人生的复杂与简单,都是相对的。
于天道而言,人是简单的存在,依附在地球上的一只动物而已;于人道而言,人是复杂的存在,要竞争、要友爱、要合作、要斗争、要游玩、要美食、要漂亮、要电子产品......,欲望无穷无尽!真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