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公开 > 慈善动态 >

玉汝于成 第三部(日记连载三十六)

时间:2023-02-23 | 栏目:慈善动态 | 点击:

2016年4月30日
【玉汝于成助学社】走访日记
作者    叮当猫
  在周末或放假的日子里,很多家庭都会选择带着宝贝孩子外出,享受假期带来的休闲,感受家庭浓浓的亲情。同在一片蓝天下,却也有这样一帮孩子,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他们身陷困窘,他们的生活,或缺衣少食,或缺亲人关爱,他们在苦难中磨练心志,在困境中坚守内心的星光,这些孩子就是玉汝于成助学社要寻访的对象-----那些生于困境却坚守目标的寒门学子们。
  今天的走访组由三人组成,鱼头、天使和叮当猫。鱼头是助学社的资深大哥,处事有计划且注重细节,出发前,他就把今天要走访的对象逐个联系好,问清楚家庭住址,而后在自己头脑里形成路线图,正因为鱼头事先的功课到位,今天的走访非常的顺利。
  第一位要走访的孩子住练湖新城,去之前,我心里泛起了嘀咕,能居住在这个小区里的家庭,条件应该是过得去的啊。按响门铃后,孩子妈妈把我们迎进屋,装修得还比较好的家里收拾得很干净,看得出,这个家庭的主人很勤劳。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呢?孩子妈妈唤出了孩子和孩子爸爸。孩子性格腼腆,见到陌生人,只是抿嘴一笑,算是打过招呼了。看到孩子爸爸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深深地一震,孩子爸爸块头很大,看起来很结实,然而他右手的衣袖却是空的,在空气中直晃悠。在孩子妈妈一咽一哽的叙说中,我们大体了解了事情原委。夫妻两人育有一儿一女,大的男孩上初中,小的女孩,也就是我们今天走访的对象,上小学五年级。女孩从小就品学兼优,一直在班级担任班长,从小到大,她所有成长的印迹,妈妈都替她保管得好好的。妈妈捧出了一叠子奖状,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  从外地到丹阳,由于孩子父母亲的勤劳善良,他们立稳了脚跟,在练湖新城购置了房产,幸福是那么触手可及。然而去年的一场车祸,让幸福在这个家庭搁浅。孩子父亲原来是跑运输的,那天,他跟他的朋友们一起豪饮,昏昏沉沉就忘记了酒后不驾车的警钟,朋友开的车子,他坐在副驾驶位置上。车子侧撞在路边一棵大树上,孩子的父亲在车祸中劫后余生,然而付出的代价却是惨重的,全身14根肋骨骨折,脾脏破裂被切除,肝脏破损,右手臂被深深卡住导致组织坏死,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原本家庭的顶梁柱就这样变成了重残人士,妈妈体弱,只能在一家超市打打零工,还得照顾残疾丈夫和两个上学的孩子。这个家庭,从幸福的云端跌落到谷底。而等待孩子的成长是要有足够耐心的,相信这个家庭的自愈能力,因为孩子本身的刻苦努力,也因为该家庭父亲的耐劳和母亲的温良传承!家庭暂时的苦难,社会可以施以援手,只要精神不衰,那这个家庭就会生生不息。走访结束,在孩子妈妈的示意下,孩子甜甜地跟我们打了招呼,“老师再见”。从这里,我分明看到了希望和未来!
  第二位走访对象是一位五年级的女生,跟着父母亲从外地到丹阳,他们暂时挤居在母亲的哥哥家。孩子的舅舅在丹阳司徒某村承包大棚,种植蔬菜,房子建在大棚周围,屋子很矮,面积很小,极其简陋。其实这种房子在我小时候,农村一般是用来堆草用的。由于孩子父母老家那边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点作祟,这个家庭,共育有五位孩子。大姐上初一,二姐上五年级,老三老四是双胞胎姐妹,上三年级,还有小弟上一年级。全家七口人就住在两间小屋里,家里摆了三张床后,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多余空间了。家里唯一像样一点的是一张桌子和几张凳子。我们踏进小屋时,两个大点的孩子正在桌子上写作业,三个小的孩子躺在床上睡午觉。一个不大的空间里,挤着这么多孩子,这让我们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孩子的父亲在外面打零工,母亲帮哥哥照料大棚顺带照顾五个孩子,按说这样的贫穷,某种意义上是他们违背生育国策自找的,但这个家庭还是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那就是贫穷却乐观的精神。母亲跟我们交流,我未尝看见她的任何愁容,她总是爽朗地笑着,发自内心的开心。她的孩子们,在她看来就是一件件艺术品,独特珍贵。他们是如此优秀,这些足够让她把所有的苦和累都抛到脑后。大姐上初一,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二姐上五年级,在班里担任班长和课代表;双胞胎的姐妹之一,喜欢踢球,小小年纪就入了校队,另外一个成绩也很好;她笑着说,反而是小弟最调皮,也最不让人省心了。早晨上学,大姐骑自行车带着需要踢球训练的妹妹先到学校,而后妈妈送另外三个孩子去上学。从村里到学校,路途还有点远,且需要穿过312国道,大姐小小的年龄就承担着带妹妹上学的重任,实属不易。孩子们在学校里,健康成长、自由发展,做母亲的心里非常宽慰。这个家庭暂时的贫穷会随着孩子们的长大而得到改观,因为这个家庭教给孩子的是乐观坚强,是吃苦耐劳,是积极向上。孩子们,加油!玉汝于成助学社的爱心人士会为你们助力,相信插上翅膀后,你们会拥有更广阔的天空,正若当初你们从小山村到达丹阳一样,世界原本就很接纳与包容。  最后走访的是一位三年级的女孩。 这是一个三世同堂家庭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她和弟弟,他们济济一堂,生活在一起,生活原本应该是幸福而简单的。爷爷奶奶和父亲起初在农村生活,为了给后辈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全家及早筹谋,凭借爷爷做瓦工积累下来的那点辛苦钱,并咬牙卖掉了农村的老屋,这样拼拼凑凑,终于在西门片区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商品房,后父亲与来自海南的妈妈成亲,而后有了女儿和儿子。这样恬静的生活,却因为疾病的造访而突然拐弯。家里的两位男人在不同时期患上的疾病,压得这个本来就清贫的家庭喘不过气来。先是爷爷患了综合性肾炎,这种病是典型的富贵病,不能劳累还必须常年服药,而且营养要跟得上,否则就会转为尿毒症。爷爷的药费每年大概要花费2万元左右,且因为是来自农村,爷爷奶奶不享受养老金,而且这种药,农村医保也不能报销,对这样的家庭而言,爷爷的药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
  父亲本来帮别人开出租车,但是从去年开始,他的腰椎盘严重突出,车是不能再开了,人还得经常卧床休息。病情稍微缓解后,就只能找一些轻松的零活打打,收入肯定是得不到保障了。母亲是外地人,文化程度不算高,全家的重担一下子压到她身上,她羸弱的肩膀只得颤颤地扛起。她在一家眼镜公司上班,为了多挣钱,常常主动加班加点,本来就很辛苦,人更是瘦得不行。奶奶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不顾年老体迈,硬是在家门口为自己谋得一份清洁工的差事,不论寒暑,每天五点就得起床打扫卫生,这一下下的扫帚声,似乎在向人倾诉着这个家庭的无奈和不易。孩子比较懂事,上三年级,小小年纪就晓得家庭的不一样,她在穿着上从不攀比,身上穿的大多都是邻家孩子穿小或不穿的半新品,孩子不挑不嫌。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嘴馋,看到别的孩子吃零食,她咽咽口水,跟家长说她不要。弟弟上托班,啥事都喜欢跟姐姐学,也是非常明理乖巧。
  在困苦中前行,跟同龄人相比,孩子,或许你缺失了一些物质享受,但如果你加以磨练,坎坷中的收获又何尝不会成为你人生道路上的一笔精神财富,助你成长呢?
(作者叮当猫是中共丹阳市委党校副校长)
欲知事情发展如何,请看下篇日记连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