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公开 > 慈善动态 >

玉汝于成第三部(日记连载八十一)

时间:2023-04-10 | 栏目:慈善动态 | 点击:

2017年2月14日
  2017年的春节已不见踪影,在新的一年里怎么做?助学社的高级顾问、精神引导孩子成长活动的顶层设计师包老师给我谈了如下想法:
恽老:昨天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感觉到一些话题,与助学社的未来生存与发展也有关联,值得有必要向你推荐。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第三代败业。回顾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建立、发展、衰败、消亡,也突破不了这一“历史怪圈”。
结合本助学社,短短三年时间,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但是,就象建立一个富户、王朝一样,助学社是否也会陷入这一“历史怪圈”呢?
  我相信,任何一个创业者,都有着“雄才伟略”,都希望将自己付出的“辛苦打拼出来的江山”,做大做强,并籍此而令内心感到该项事业,能够在未来永远得以存续,甚至发展壮大。但是,残酷的历史事实,强力地证明了无论创业者如何的英明伟大,如何细致缜密地考察“接班人”,如何连横合纵地开疆拓土,积累财富,终归会陷入“历史怪圈”。
  当然,有人会消极地认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现有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必然会被自然淘汰的”。持这种消极认识的人,是向“历史怪圈”投降了。正是社会上有大部分人,持有这一消极认识,表现出保守自私,就注定他们没有勇气去“突破怪圈”,但是,同时也造就了另一批强人—不信邪!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富不过三代,并不是富者出了问题;王朝更替,并不是接班人素质出了问题。仅仅指责接班人—皇帝昏庸无道,导致王朝灭亡,这才是极其偏面的,根本没有触碰到悲剧的本质。这个宋朝的皇帝不行,换一个元朝的皇帝,也灭亡;再换一个明朝的皇帝,也灭亡,清朝的呢,也灭亡…...
  个人认为,批判接班人素质差,不是造成富不过三代、王朝兴亡更替的本质,而应该是“制度设计层面”存在先天的致命缺陷。
  基于以上分析,提请恽老深思:如何为助学社的未来健康发展,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来?
具体的事功,会因每个人的先天后天独特资源不同,产生差异。有些事业,你能做成功,换了别人,就不行。比如说:你现在可以调动你门生资源,支持你,然而,以后你退休了,接班人是否有这个公信力、号召力?第一批志愿者,具有先天的慈善心,这不能代表以后仍然会涌现高素质志愿者。诸如此类。
当然,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一个“永恒制度”,保证事业得以永恒。只能说尽可能地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制度来,最大限度地延续事业的生命力”。
  纵观当今世界,“民主选举、分权制衡”这两大管理公共事务的制度原则,值得助学社借鉴。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某一天,你指定了一个人接你的班,然而,无人相识,人脉也少,更有可能,此人有“社会污点”,“个性缺点”,助学社的元老们、理事们、部长们、志愿者们,还能够“全心全意”支持他的助学工作吗?接班人再怎样“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收获的也是心碎。
  助学社,纯民间公益组织,只有以“公益行动”感召社会贤才,没有任何制度约束力,是一个来去自由的松散民间组织。这一先天性质,决定了助学社永恒的公众宣传导向,只能突出“具体公益活动”,而坚决杜绝突出“树立个人形象”。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公益活动是永恒的。助学社永远避免树立个人威信力,而应该永远坚持开展公益活动。而这一点,将决定助学社具有永恒生命力。
  问题的关键是:公益活动是具体的人做的,但不是一个人能做的,是需要一大批人共同运作的。而且,人员还会一批批更换的。而这里就可以运用到“民主选举”这一制度了。
比如:接任理事长的人选,就要通过民主制度来推选,而不是上任“自负任性式选拔”。这需要助学社拟定相应的制度、规定、流程。
  正因为要消除“个人威信的隐患”,有必要推行“权力制衡”原则。
比如:助学社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规定、审批流程。对外交往的信息公开,永远以助学社的名义发布。在民间组织中,个人威信是非常脆弱的,而且还导致组织形象也脆弱。那个“某某社”极有可能因为带头人过于权威独断,早晚会因此不断“凉了人心”,走向自然消亡的。
  助学社,如何研制出保障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理事单位、志愿者的“永久知情权,永久参与感、永久自豪感”的一系列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能否持续保持和注入助学社的生命之源泉。
而制度不是空框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通过具体可行的助学社活动得以实现的。
  前人走了,不要紧,后人因为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来支撑住助学社,不会散架,不会散伙。也就是说助学社不会因为前任走了,后任无法运转。那么,让我们结合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的事实,继位的皇帝也有“集权专制”的框架支撑,但是为什么还会动荡衰败呢?制度仍然沿袭,群臣都还在,做事的还在做,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层层集权,无权力制衡”,盘剥腐败就必然产生,这就是制度先天缺陷,必然导致王朝衰败的根源。任何继任者的努力,也无法更改王朝灭亡的命运,至多也是人为地延缓时间。
  助学社必须吸取“富不过三代”“王朝兴亡周期”的深刻教训,不以选人为目的,而以制度优先为目的。打个比方:某个企业家,经营成功,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个性特色,人脉资源,经营策略,然而他老了,儿子接班后,如果他的企业不及时提高产品性能,与时俱进,仅靠上人脉维持,企业生命力肯定不长久的。尤其是他的儿子,如果具有开疆拓土的能力,不断提升产品性能,还能维持,但是,如若其子是个衙内式浪荡子,必然要走向衰败了。
  由于是家族式企业,个人权威独断,中下层管理者都是雇佣人员,由于利益关系而加入了该企业,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们可以自由跳槽。然而,现代企业流行“股东合作制”,就是吸收很多投资人,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也就有可能摆脱“因个人素质差,导致企业垮台”的兴亡周期怪圈。
作为助学社,应该借鉴的是“群策群力”框架制度,而不依靠“个人魅力”来维持生命力。如此,助学社始创团队,就应该建立相应的永恒保障“群策群力”得以实现的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对于接班人的能力素质,要作最差、最坏的打算,而不是往更好更强的去幻想。强有力的制度,能保证能力弱的接班人,不能影响助学社的健康发展,更能避免“搞砸、搞垮、搞乱、搞臭、搞死”助学社的事业。好的制度,能让好人不变坏;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人。当然,助学社还处于初创阶段,还需要不断摸索前行。
  另外,我所提出的一些建议,如爱心企业人才合作协议、读书节、原创作品评选(包括志愿者、爱心人士、受助学生),都只是种构想,但是初衷是通过具体的公益活动,丰富助学社的文化内涵,提升公益助学的社会吸引力,一方面影响并引领助学社参与者们的人文素养,永不间断地深刻体会到,助学社所拥有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地感染他们,发自内心地承认,助学社的精神内涵在他们的心目中,具有其他类似平台所不具有的功能和吸引力,这将令他们更加心甘情愿地引以为豪地融入助学社中来。
  另一方面,这也是助学社不断吸引社会贤达关注眼光的软实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必然上升到第一需求,而能够参与一些“自己摸得着”“能展示”的文化活动中去,他们将会非常开心自豪。持续吸引爱心人士的汇入,而这也是助学社生命力的源泉。
 欲知事情发展如何,请看下篇日记连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