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汝于成 第三部(日记连载二十)
来源:原创|发布时间:2023-02-07|浏览次数:
2015年10月5日
风离开助学社,在翼网《玉汝于成》板块册除帖子,意味着与玉汝于成彻底决裂,我也不存任何幻想去请他回来,而应考虑风走后,怎样填补宣传舆论阵地?有人介绍了一个志愿者来,我出了一个题,请她写篇文章来看看,觉得不如人意。
怎么办?写什么?谁来写?我与冷总、花语、王晖、堂主、吴校、肖主任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从两个方面去写:一是写走访日记,反映底层弱势群体的真实状况,反映助学社志愿者的工作状况;二是写最美人,记录和颂扬玉汝于成助学工作涌现出来的爱心人士志愿者。谁来写呢?不能局限于一个人,应发挥众人智慧,略作分工,各司其责。
想不到,一直是搬螺丝数钞票的堂主,参加了几次走访后,立即写出了走访日记,令人刮目相看。
《转载》助学社走访日记(一)
作者: 琴心堂主
2015.10.3晴
今天国庆长假尚未结束,助学社总部按部就班的开展调查走访工作。今天分成三组,由恽老师带队一组、吴老师带队一组、马老师带队一组。吴老师、夏总、娷媛和我四人今天在开发区一带走访四名学生,八点准时在五中门口汇合。
第一个走访的学生离五中不远处居住。当受访学生领我们走进家时,我的心里充满好奇,家里很干净,居住面积很大,是十五年前买的房子,只是房子朝向不好,东西朝向,当时这个朝向的房子在丹阳很便宜,但能买得起这样大面积房子的人家应该也很富足,房子的主人也应该是位勤劳致富的能人。孩子的父亲是位外来劳务人员,在丹阳从事铝合金门窗加工,夫妇俩勤劳工作在丹阳置房。户口落于丹阳。正当一家幸福美满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时,天有不测风云,在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时,户主患上肺癌,在南京上海大医院医治,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并背负了沉重的债务,最后还是医治无效,丢下年迈的父母、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撒手人寰。妻子也因承担不起家庭的重负一走他乡,留下年迈的老人和一个孩童。生活从此冰火两重天,原来衣食无忧的生活一下子跌落到冰点。年迈的老人承担起了孩童的生活,靠爷爷在外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生活的重任不堪重负,小孩的脸上一脸惆怅。
当我把他家的户口薄拿出来进行登记时,看到一本户口薄上只有一张纸,户主就是小孩的名字,我的心中深感凄凉。空空的大房子,它原来的主人哪里去了?我和孩子进行了交谈,孩子的话语不多,我相信现在的他原来一定不是这个样子。失去了父爱,丢失了母爱是造成了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好在孩子很懂事学习非常刻苦认真,成绩优秀,墙上贴满了奖状就已经证明了一切,无需我多说,十多岁的孩子就成了家庭户主,这个担子未免过于沉重。我们爱心助学社有这样的义务为他去分担一下他稚嫩肩膀上的重担。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我们大家一起帮助他一下吧!
《转载》助学社走访日记(二)
作者:琴心堂主
2015.10.3晴
今天我们第二位受访者是一位外来务工者。吴主任通过电话和孩子的父亲取得了联系,他马上来到马路口迎接我们的来访。
他们来自河南,来丹阳打工已六年之久。现居住在一间约16平方米的城中村租赁房中,一间房子一隔为二,他们住半间。家中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和两个双胞胎姐妹,他本人自幼左眼有残。
当我们跨进房时,不觉心酸。家里就只有一张用木板架起的床,四人睡一张床上,门口支起一个破旧的液化气灶用于烧饭之用,再别无它物,一贫如洗。我们一行四人仿佛穿越了时光,一下回到了40年代的抗战时期,我内心沉重,在哭泣、滴血。
主人的户口不在丹阳,就不能享受当地政府给予的一些优惠政策,如:低保、保障房等等。因此,尽管如此贫困,却少见有人去关心他们的贫困状况,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属于三不管的人群。
我们对家庭稍加了解就已感知他们生活的艰难。两个孩子很聪明、懂事,非常可爱,丝毫没有因为贫穷而给她们姐妹带来痛苦,相反活泼可爱,脸上始终充满着欢笑。两人拿出从小学起就获得的一沓奖状,我们倍感欣慰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悦。她们没有被生活的艰难而吓到,而是直面勇敢的面对生活。或许姐妹俩还小不懂得生活,对今后的生活还无知;或许是因为双胞胎,她们相互支撑而忘却了生活的烦恼,我实在无法揣摩她们的心理,但她们俩的童心率真值得我们走访人员的敬佩。
走访结束,我深感助学社任重道远,面对困难的家庭也很多,我们有这个责任去帮助这部分被社会遗忘且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我们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现有的生存状况,但可以积极向社会呼吁:社会也应该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这部分真正困难的群体也是助学社应该资助的对象。资助真正的寒门学子才是我们助学社的最高宗旨。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进来,一起帮助他们撑起生活中的一片春天。
欲知事情发展如何,请看下篇日记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