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信息公开 > 媒体报道 >

玉汝于成慈善总部迎中北学院学子开展思政实践课

来源:原创|发布时间:2025-04-22|浏览次数:
 2025年4月10日下午1时30分,玉汝于成慈善基金会迎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团队,一场口述史访谈活动在此展开。玉汝于成慈善发起人恽老师热情接待学子,通过深度对话、故事分享与实地参访,为青年学子呈现了一场关于教育初心、慈善坚守与人生价值的生动思政课。
初心如磐:让教育照亮复兴之路
      活动伊始,恽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基金会总部,介绍玉汝于成从助学社到基金会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为止取得的成果。在谈及投身慈善助学的初心时,恽老师从个人经历出发,动情说道:“民族复兴需要人才,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基。”希望通过助学项目,能够更大范围的普及教育,从而造福社会。这一席话,让在场学子深刻感受到教育扶贫背后的家国情怀。
微光成炬:困境学生命运的转折点
      在“最难忘的助学故事”环节,恽老师坦言深受触动的故事有太多太多,有山村椰子树下的坐着的五年级的小女孩,有逆境中的丹中学子,还有考入北大的励志少年……每一个孩子都以坚韧改写了人生轨迹,用知识打破了命运枷锁。老师坦言,助学事宜的进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救助体系日益完善,注重精准帮扶,与基金会合作在去年已成功助力三个家庭办理低保。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玉汝于成慈善愿做擦亮星光的人。
破浪前行:用坚持自证清白
     面对“最大困难”的提问,恽老师直言“信任危机”曾是最痛心的挑战。“在助学社创立之初,总有很多人会质疑我们借慈善谋私利,但我们用这么多年行动证明:以公正、透明、规范为工作准则,坚持不懈终会赢得尊重,并不需要过多的口头辩白。”这份坦荡,让同学们看到公益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赤子之心。
助学之道:从“经济输血”到“精神赋能”
      在谈及“助学除了经济支持、还能通过那些方式真正改变贫困学生的命运?”这个问题时,恽老师表示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要从助学理念出发:其一,建立激励型奖学金机制,以奖代助,将被动受助转化为主动进取,唤醒孩子内生发展动力;其二,打造能力培养平台,通过每年的演讲竞赛、名校研学等活动,锤炼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们的口才以及胆量。与此同时,开拓孩子的认知边界,破除心理桎梏,不让孩子做井底之蛙,点燃他们求知的渴望,强调要自强自立自主自助;其三,传承感恩的优良美德,将孝亲敬长、反哺社会的价值理念植入成长基因,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让善意永续传递。不仅要帮孩子走出物质贫困,更要带他们打破精神桎梏。这是玉汝于成慈善长久以来一直坚持的目标。
致青年:公益不在远方,而在身边
      活动尾声,恽老师向年轻一代发出呼吁:“公益不必刻意求大,关爱同学、传递温暖就是最好的实践。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不图虚名。”谈及未竟之愿,恽老师提出针对玉汝于成项目中未来有创业需求的学子,若存在资金困境,玉汝于成慈善将在资金条件允许时启动风险投资支持机制的设想,希望通过资本赋能的方式,既能破解创业者初期发展瓶颈,又能推动受助者实现从“受益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身份跃迁,助力受助学子反哺社会,形成慈善闭环。当然这一愿景的实现仍需久久为功,玉汝于成将始终以笃行之姿践行公益长征。
一堂行走的“人生思政课”
      临别之际,恽老师以雷军创业故事勉励学子:“专业是立身之本,兴趣是创新之源。既要志存高远,更要深耕脚下。”师娘则为每位同学送上精心准备的纪念品,礼轻情意重,传递着“玉汝于成”的殷切期待。
      此次实践课不仅让学子们触摸到慈善的温度,更深刻理解了教育的意义。玉汝于成,教育筑梦,相信这场关于爱与坚持的对话,将在青年心中播下向善的种子,静待花开。


Copyright © 2021 丹阳市玉汝于成慈善基金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02465号 XML地图
主办:丹阳市玉汝于成慈善基金会 开发维护:丹阳市点星软件有限公司